潛意識里,我總覺得上海是我的第二故鄉,雖然純粹的上海人,并不以為我是上海人,但隨著我離開上海5年了,離開越久,越覺得上海親切,那種第二故鄉的感覺更濃。其實我的這種感覺并不是來源于魔都上海的城市建設,而是來源上海的人和事,從34歲到53歲,頭尾20年的生活經歷有太多的揮之不去的記憶,這其中上海教育出版社《語文學習》編輯部就是我個人事業和感情交往重要的一個驛站,我的第一篇“著名論文”就是發表在《語文學習》上,《語文學習》“優秀青年教師名錄”專欄第一個刊載的就是我的“事跡”,首批出任《語文學習》欄目主持人的就有我一個,與《語文學習》的幾任主編、副主編、編輯都有許多的交往,共同演繹許多好玩的故事。不久前,現任《語文學習》主編何勇電話里約我出一本書,那一刻我忽然有一種非常適意、幸福的感覺,雖然于我來講,出版個人著作已經非常平常,至今已經有10多部個人著作出版,但《語文學習》的邀約,那是一種老朋友的惦念,那是一種喚起過去美好交往記憶的愉悅感覺,于是我欣然答應,于是就和責任編輯易英華有了筆墨往來。
2013年9月我從上海南下深圳辦學,創辦一所嶄新的學校———深圳明德實驗學校,一個53歲的人,按照過去的說法就是年過半百的老人,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油膩的中年男人,但我個人覺得自己還不是老人,覺得自己尚未油膩,還想拼命一搏,給自己的教育生涯畫上最后清新淡雅的一筆,給自己留點回味。我就想安安靜靜地辦學,辦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好學校,辦一所孩子們喜歡的、樸素的學校。我不再追求那些炫人耳目的榮譽,感謝我在江西上饒、上海浦東的同事和領導,由于他們的認可,讓我獲得了“國務院特殊津貼”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“全國師德先進個人”“全國優秀教師”等一系列稱號,我已經深知這些榮譽所包含的意義,但我更知道作為校長最重要的是讓學校的教師們快速成長。我不再追求辦一所受到各種表彰、得到各種銅牌的學校,因為在我擔任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的期間,建平中學先后兩次獲得“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”“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范性高中”“上海市文明單位”等銅牌,我已經深知所有這些牌子都很有意義,但我更知道學校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們快樂成長。
實話實說,和全國許多優秀的校長、優秀教師相比,我的能力水平還有距離,但我愿意努力,愿意嘗試一下,愿意挑戰自我,去辦一所理想的學校,于是我邊想邊做,邊做邊想,不斷改進,不斷前行,有時候也不免需要妥協,有時也不免需要退一步,乃至退幾步,但總體看來是向前走的,假如說在這個行走的過程中有點好習慣的話,那就是不停地做一些記錄,記錄自己的一些思考,記錄自己的一些言行,之前曾經匯編出版過一本《為一所理想的學校而來》,現在又積累了不少文章,又匯編成新的一本著作,題名《安安靜靜辦學》,以表明自己的心意,沒有多少高度,也沒有多少深度,只是一個校長的辦學手記而已,于是加了一個副標題“書生校長的辦學手記”。
是為后記。
程紅兵
2018年1月于明德校園